【案例背景】
如今越来越优越的社会条件、特殊的家庭位置,大多数是独生子女,多来自于四二一型的家庭,因此,他们便成了长辈们照顾的唯一对象,因而也养成了他们乐意接受别人的东西,却不愿将自己的东西与人分享的行为,独占性较强。所以孩子们存在着自私、任性、独占性强、以自我为中心、合作意识差等问题。因此,自孩子们进入幼儿园以来,我们一直教小朋友要学会分享,比如:能够将自己带来的图书、玩具分享给其他幼儿,能够共同使用、合作教室中的公共玩具等,尝试让孩子在集体中收获分享的快乐。但是事实上,很多孩子虽能够随口说出要学会分享,真正能够体会其含义并做到的却不多。
【案例描述】
1.都是我的玩具
今天早上玩晨间区域的时候每一组的玩具都不同,西瓜组选择的是连环扣,数量不是很多,于是我发现熙熙开始大把的往自己那边抓,但是旁边的小朋友都没有察觉都在认真的穿连环扣。就在菜菜要再拿一片的时候她发现里面什么都没有了,于是她小眉头一皱说:“怎么刚刚还有很多的,为什么一下子就没有了?”于是他看看熙熙的玩具,对我说:“老师,熙熙把玩具都拿走了,我们没得玩了。”于是我马上对熙熙说:“为什么大家都在一个个的拿,你却要一大把全拿走呢?你拿走了,那别的小朋友玩什么呢?拿一个玩一个哦。”但是熙熙睁着大眼睛看着我不说话,我又说:“这个玩具是一个扣一个,你拿这么多放在自己面前,守着它又不玩,玩具要玩才有意思哦。大家一起比一比谁穿的又快又长。”说完熙熙只好把自己的分出来一点点,我让所有的小朋友都把玩具放回去,请他们玩一个拿一个,不要争抢,看看是不是能够遵守。说完,大家又开始重新穿起来,熙熙也跟着小朋友们认真的一个个拿,不再一大把一抓了。在游戏结束后,我问熙熙:“你为什么要拿这么多?”熙熙说:“我先拿就都是我的玩具了,不会有人抢我的了。”我对她说:“玩具要大家一起玩才高兴,而不是自己一个人一大堆这样没有小朋友和你一起分享一起讨论,那不是很无聊吗?”说完她点点头表示知道了。
2.“老师!他不跟我分享玩具!”
上午吃过点心之后是小朋友们最喜欢的分享玩具时间,这些玩具都是小朋友们从家里带来的,都是小朋友们喜欢的。一天,丁丁理直气壮地去夺一一手中的玩具,种种迹象表明玩具是一一的,于是我就让丁丁把玩具还给人家,谁知话音未落,一一红着脸大声的说:“老师,这玩具是妈妈刚给我买的,不是他的!”就在我诧异之际,丁丁却一副得理不饶人的样子,噘起小嘴气愤地指着一一说:“老师,他不和我分享!”为什么丁丁会这样呢?我思考了一下,懂得他理直气壮的原因了:丁丁经常会带很多好玩的玩具,这些玩具他都会和别的小朋友一起分享,所以在他的意识中,我想玩你的玩具,你就必须给我玩。于是我拉着丁丁的小手,走到一一的身边说:“一一,你的玩具真好玩,能不能给我玩一会呢?”一一恋恋不舍地把玩具递给了我:“好吧。”我把玩具小心翼翼地捧在手心,轻手轻脚地摆弄了几个造型,便满脸开心的样子把玩具还给了一一,随口说声:“谢谢你把玩具和我一起分享。”迫切想玩的丁丁见我把玩具又还给了一一,使劲地摇晃着我的手:“我也要玩!我也要玩!”我说:“那是一一的玩具,不是老师的,你想一想应该怎么对一一说呢?”聪明的小家伙急急忙忙的跑到一一身边,轻声说:“一一,你的玩具真好玩,我们俩一起玩好吗?”一一爽快地答应了,开心的笑容同时在两个孩子的小脸上绽放着,不时还传出他们欢快的笑声……
【案例分析】
争抢玩具是幼儿间时常发生的现象。他们有的时时刻刻以自我为中心,在家个个都是小皇帝、小公主,很难认识到自己的错误。与同伴相处时,他们的合作意识差,占有欲强。这就是导致争抢玩具频繁发生的主要原因。我们平时的教育多是正面教育为主,孩子们每次带的食物、玩具都是老师平均分发给孩子的,孩子们年龄较小,都是托班的宝宝,自主参与的机会极少,因而有时会给孩子们造成误解:有东西,大家必须共同分享。针对此事,我创编了一个反面的故事讲给孩子们听,让孩子们讨论故事中谁做的对,谁做的不对,错在什么地方?你若是他,你该怎么做呢……孩子们讨论的十分激烈,通过讨论让孩子们懂得:想玩别人的玩具或想吃别人的东西,首先要征得别人的同意,让孩子懂得使用一些简单的礼貌交往用语,如:你的玩具给我玩玩好吗?我能玩玩你的玩具吗?我们在一起玩好吗……在讨论的过程中,适时的引导孩子未经允许不能擅自拿别人的玩具;借玩具时要商量,要征得别人的同意;要轻拿轻放,爱惜玩具;假如别人不给不能硬夺、抢等。在一次次的玩“玩具”游戏中,进行分析强化分享的快乐,这样就逐渐形成一个玩具大家玩的概念,不能一个人独占许多玩具,要爱护别人的玩具,不能弄坏了。
【案例反思】
“分享”是幼儿之间团结友爱、相互关心、爱别人的更高层次的品质表现。所谓分享,是指将自己喜欢的物品、美好的情感体验以及劳动成果与他人共享的过程。它是幼儿亲近群体、克服自我中心的有力手段。分享表现了幼儿的一种亲社会行为,这种行为品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,需要从小培养。 要让孩子学会分享,首先应信任对方,关爱对方,必须在幼儿之间、师生之间、亲子之间建立信赖和亲密的感情。家园方面,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,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孩子品质、习惯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。家庭和幼儿园的教育同步,思路一致,将会使幼儿园教育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。幼儿“分享”品质的形成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,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。在幼儿园里,我们教育孩子分享合作、团结友爱,可是有的家庭教育却与幼儿园背道而驰,使得孩子无所适从。幼儿的学习和活动都需要强化,斯金纳认为,离开了强化,学习就难以进行,强化在塑造行为和保持行为强度中是不可缺少的关键因素。只有家园合作,才能让幼儿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,产生自发分享、自发谦让的行为。幼儿园方面,从托班入园一开始,便要注意培养这一氛围,无微不至地关爱幼儿的生活与活动。可以通过多种游戏贴近幼儿,从最简单的游戏《猜猜我是谁》到《分果果》、《宝宝吃东西》……孩子们互相从陌生到熟悉,直到互相合作,亲密无间。日常生活、游戏和学习过程中,应始终注意培养幼儿关爱他人的意识,以鼓励为主。孩子的心灵是纯净的,在老师的引导之下,他们会相互亲近、相互友爱、彼此信赖,这正是分享意识的萌芽与发展的良好体现。
实践证明,我们通过多种途径和灵活多样的方法来培养幼儿自发的分享行为,能使幼儿充分体验到给予及被给予带来的快乐和满足,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和爱。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,孩子们的表现通常会有明显的改变,他们知道了分享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,将好吃、好玩的东西与他人分享才能得到更多的快乐。在玩玩具时,孩子会主动将玩具和同伴一起玩,明白了玩具大家一起玩才有意思;有了好吃的食物时,会拿出来分给周围的好朋友吃。分享,给孩子们带来了友谊,让他们充分感受到与人交往的乐趣。
教育孩子与人分享快乐,首先应启发孩子凡事要与加入商量。其次,不要强迫孩子与别人分享他最心爱的东西,更不要因这孩子不肯分享东西给人而严厉惩罚他。总之,不要让孩子误以为分享意味着被剥夺所有权,要让他明白分享是一种新的轮流方式,而且这是有意思的行为。
(作者:沈泽之 此案例荣获2022年秦淮区案例评比二等奖)
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幼儿园版权所有 地址:南京市秦淮区御道街30号 管理入口
电话:025-84892357 信箱:nh_yey@nuaa.edu.cn 邮编:21001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