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  特色课程  教育科研

“孔融让梨”的困惑和反思

时间:2020-12-24来源:南航幼儿园点击:249

徐秀花

一、案例背景:

《孔融让梨》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有关谦让的故事,也是幼儿园老师在品德教育中喜欢运用的故事。但随着社会的发展,“竞争”这个词在日常生活中平凡地出现和亲身体验,使得这个老故事遇到了新问题。作为实施品德教育的重要一方——家长,常发出这样的疑问:现代社会的一切机会都要靠竞争去获得,老师从小教育我们的孩子要谦让,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,将来能适应社会吗?但众所周知,谦让历来是我国的传统美德。谦让不仅属于社会教育,也是心理健康教育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,它是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,谦让意识能力的培养,对幼儿健康心理的形成意义重大。虽然现在提倡生二孩,但独生子女仍占大部分,“四二一”的家庭结构,很容易形成孩子“唯我独尊”的性格,有什么好东西,首先想到的就是自己。鉴于这样的思考,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始终把谦让作为品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。但作为施教者的老师,在教育过程中,常遇到这样几种情况:(1)不喜欢的假谦让。(2)为获得表扬的谦让。(3)只愿意分享,不愿意谦让。(4)家长不支持孩子谦让。对于工作中遇到的这些实际问题,不免使人困惑、令人深思。

二、案例描述与分析:

案例一:

多多是我班有名的不喜欢吃蔬菜的孩子,看到值日生端上来的菜是红烧排骨和炒包菜,一下子就皱起了眉头,嘴里还嘟嚷着说:“又吃包菜啊!”一脸失望的样子。突然,他露出了一丝笑容,好像有了办法,接着很麻利地用筷子把包菜夹起来送到月月碗里,其他两名孩子也跟他学,把包菜送到月月碗里,看着自己碗里堆得像小山一样的包菜,月月只好向老师求救。老师问:“为什么把包菜给月月呢?”他们答:“老师,我们谦让给她吃。”“啊!这也叫谦让?”老师无语。

分析:把自己不喜欢的东西强加给别人吃,并称为“谦让”,恐怕只有在今天(特定的经济条件下)的孩子中才会出现,他们为什么会称自己的行为是谦让?是真的认为是谦让还是在推让?我们该如何对待他们的谦让行为呢?

案例二:

强强和明明是我班的主持小能手,可由于疫情控制人数的原因,六一科技节我班只分配了一名主持人。看着他们都跃跃欲试的样子。老师说:“你们两人不是好朋友吗?看谁会想着别人,谦让别人。”听了老师的话,强强很乖巧地说:“我放弃了,让明明参加吧。”老师满意地笑了,夸奖地摸摸强强的头。

分析:这件事在老师看来是圆满地解决了,但将机会谦让给明明的强强怎么样呢?他此时是怎么想的?是高兴还是不高兴?高兴是为受到老师的表扬而高兴?还是看到明明有机会主持而高兴?如果为了老师的表扬而放弃心里真实的想法?这种谦让是做给老师看的,那么这是一种良好的品德?还是一种不良的虚伪?

案例三:

早上晨间入园是时,萱萱妈妈给老师一盒“小兔夹子”,并告诉老师说萱萱想送给好朋友的礼物。老师看了看没有危险性,就默许了。午饭后,萱萱拿出小兔夹子向女生炫耀。 女生纷纷围着萱萱说过不停:“小兔夹子”真漂亮,送我一个吧?萱萱开始高兴地把夹子分给小朋友们。由于包装并不透明,当分到最后几个时,萱萱没看清楚,不小心把所有的夹子都分完了。当她发现自己没有时,开始大哭起来,跑到老师的身边说,最后拿到夹子的小朋友把她的礼物拿去了。

分析:刚开始分发时萱萱是很开心的。当分到最后一个时,不小心也给了别人,这时才开始大哭,她的哭声说明什么?是委屈还是不甘心?刚开始分给其他小朋友时她还是表现出很大方的样子。为什么给了这么多都不难过?而对最后一个这么舍不得?是不是可以说要让孩子做到分享容易、谦让则困难呢?因为从物质上讲,分享意味着共同享有:我虽然给你了,我也还有;而谦让却等于如果给你了,我就没有了,因此幼儿很难接受。

案例四:

时间虽过去四年,但四年前大班家长开放日的情景仍烙在我的脑海里,早上8:15分,可可拉着奶奶的手走到我班晨间活动场地上,喊了一声“老师早”后 ,走到放高跷的篓子旁,拿了一副旧高跷,刚准备放在脚下玩。她奶奶看见了,立即对可可说:“你这孩子真笨,这副高跷好,拿这个玩吧。”说着快速拿起一副新的高跷给可可。而旁边一个来不及伸手的孩子只能拿了可可放下来的旧高跷。

分析:这可能是家长教育与幼儿园教育一致性的问题,在幼儿园里我们教育孩子分享合作、团结友爱,可是有的家庭教育却与幼儿园背道而驰,使得孩子无所适从。家长的观念、行为对孩子的影响是深刻的,上述案例中,可可有了谦让的表现,家长不但没有表扬孩子,反而说孩子笨。所以在这样的家庭环境里,孩子往往得不到正确的引导,谦让的观念也得不到培养。

三、案例反思和体会:

1.幼儿园该如何对幼儿进行谦让这一品德教育?是不是可以把分享作为谦让的基础去对幼儿实施教育?幼儿在懂得并愿意分享的基础上去进一步理解并学会谦让?

首先,从幼儿的品德形成看,它需要经历从认知、情感到行为习惯养成这样一个过程。而幼儿的认知是一个较漫长的过程,它需要通过亲身体验才能真正认识。平时我们口头传授的他可能记住,但不会理解,所以很难与行为联系起来,正像我们常见的:问幼儿如果有两个苹果,一个大的,一个小的,你要哪一个,他会说我要小的,但实际行为中大部分幼儿往往要拿大的(除非不喜欢)。所以,要使幼儿达到能够自觉谦让,实非易事,因为不但要有一个漫长的认识过程,还要有这种品德形成的情感态度,即要乐意去做。所以这是一个涉及到幼儿心理发展水平的问题。

2.经验告诉我们,要让幼儿分享是比较容易的,而谦让对于幼儿就不太容易接受,案例三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。在实际工作中,教师往往笼而统之地把分享、谦让混作一团去处理,使本来易于解决且对幼儿十分有利的教育机会就失去了。

那么,是不是说幼儿园就不要进行谦让教育了呢?也非如此。但在对幼儿进行谦让教育时,我们应该根据实际情况,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,循序渐进地去实施,对于较小的幼儿可尽量满足其心理需求,以分享教育为主;随着年龄的增长,可在满足其心理需求的基础上,逐渐教育其学会轮流玩、轮流使用。如班上添置了新玩具、新图书,幼儿都想玩、看,教师可引导幼儿想想在人多玩具少的情况下,如何都能玩到新玩具。如可采取先轮流玩的办法,再由此过渡到谦让。

3.教师在教育幼儿谦让的同时,也应为促进幼儿个性健康发展作考虑。一个人的良好品德不仅仅是谦让,诚实、勇敢、自信、热情、友爱、好问以及活泼开朗的个性品质都是不可忽略的。特别是为了迎合老师的意思而做出违背自己内心真实想法的谦让,很容易形成孩子撒谎的性格,案例二中的强强在老师的诱导下做出的谦让,其实是不符合他内心的真实想法的,也许从此以后会在他的心里留下这样的想法:要想获得成人的喜欢,我必须说假话。而老师如果换一种解决的方法:让两名孩子通过竞争去获得参加比赛的机会,那么就会教给孩子这样一个道理:要想获得机会和成功,我必须付出加倍的努力。两种不同的处理结果,对孩子的个性品质的影响是不同的,孰对孰错,是不言而喻的。再如在案例一中,是不是也应该好好分析一下其对谦让的认识与理解?如果是真正不理解,可帮助其理解,如果是明知故做,那么要让其明白,自己不喜欢的,别人可能也不喜欢,对别人施“恩”也要征得别人的同意,不要使谦让过了“界”。把自己不喜欢的强加给别人,还美名其曰“谦让”,岂不是扭曲谦让?要让其懂得,真正的谦让是双方都高兴、都情愿、都为这件事而感到高兴,而不是强加于别人。

4.游戏中的分享与谦让能否迁移到实际生活中去?在实际工作中,我们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,幼儿在游戏时能把自己喜欢的东西分发给每一个角色,然而真正到实际生活中却很难做到。比如:玩“娃娃家”时,幼儿扮演妈妈分点心、饼干,会把她认为“好的”、“多的”分给爷爷、奶奶、爸爸、娃娃等,自己“吃”那份“不好”的、“少的”。而让其在实际生活中进行分糕点时,却又把自己喜欢的留给自己。就是说,幼儿很难把游戏中的谦让迁移到生活中去,我们认为主要原因是游戏带有虚假性,在游戏中幼儿会做出一些超常的行为,当然也有超常的想像,因为不涉及切身利益。正像一个挑食的幼儿在游戏中会把“妈妈”给她的一碗面条大口大口地“吃”完,而在生活中依然挑食一样。所以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,不仅要靠口头说教、课堂组织或游戏就可以达到目的的,而是要在实际生活中,注重通过长期的多种因素相互配合和影响。

5.最后,我们经常谈教育的一致性问题,从案例四中可可和她的奶奶身上便表现出家园教育的不一致性,家长关心幼儿,担心幼儿在幼儿园会吃亏,希望帮助幼儿得到最大的利益,这本来无可厚非。但是却与幼儿园里的教育产生一定抵触,成人是幼儿的镜子,成人对事物的处理方法会直接对幼儿产生影响。或许罗杰斯的无条件积极关注能给我们一点启示,以分果果为例:我们把大的苹果与小的苹果都放在孩子面前,可以告诉孩子什么时候选大的,什么时候选小的,我们还可以把我们大人的选择告诉孩子,并告诉他原因;我们也可以告诉孩子,我们希望他选择哪个。但是,最后的选择是由孩子来做的,那时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关注孩子的选择。

四、相关问题思考 

我们还要把分享和谦让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境界,因为分享和谦让不仅有物质的,也有精神的。物质的分享谦让可以亲眼看到,精神的分享谦让虽然看不到,却可体会到,两者是一种巧妙的融合。如在某个小朋友过生日时,老师如果抓住这个机会,让幼儿与大家体验分享的快乐。在“生日会”开始前,老师拿出冰墩墩对幼儿说:“知道这可爱的冰墩墩是哪儿来的吗?今天是某某的生日,这是她带给我们小朋友的。”并请某某分发给大家。小朋友接受礼物后,在老师的引导下,情不自禁地一起唱起了“祝你生日快乐,祝你生日快乐……”个个脸上洋溢着快乐,过生日的小朋友也会更加快乐。这种分享是发自内心的,也是我们幼教工作者所应提倡的。随着幼儿的不断成长,分享谦让行为的表现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,需要借助教育,借助日常生活逐步渗透,采用行为鼓励法、榜样示范法等各种教育方法,避免单一的说教,在潜移默化中让幼儿克服以自我为中心,产生自发分享、自发谦让的愿望。


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幼儿园版权所有 地址:南京市秦淮区御道街30号 管理入口

电话:025-84892357 信箱:nh_yey@nuaa.edu.cn 邮编:210016